Connect with us

未分类

谈谈在成熟攀岩线路上加挂片的规矩

今天的攀岩圣地如优胜美地、约书亚国家公园都曾战火纷飞,晚上有人偷偷加挂片,第二天就被撬掉,打挂片,撬挂片,打挂片,撬挂片……

真巧,今天连续看到两个跟加挂片有关的讨论。

先是在可可托海攀岩群里,一位当地岩友询问能否在有些线路的保护站或下降点上加把挂片,让单点保护变成两个,这样更安全。我的建议是在这么做之前先征求开发者同意,因为毕竟开发者的名字永久与这条线关联在一起,任何改动所带来的影响也将与这个名字相关。很高兴包括这位岩友在内的群友们都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

之后又看到好几个群里讨论“彭州鸡窝岩场成熟线路遭破坏”一事。根据网帖,昨天两位岩友来到该岩场发现三条成熟线路的中间被打上额外挂片,了解后发现是某探险队在练习下降。这两位岩友指出这种做法的不妥当之处,某探险队一方被激怒,后在网络上这样表达自己的愤怒:

“可是就在 8 月 12 日上午我们准备收绳撤钉前最后一组训练时来了德阳很牛 NB 的一男一女,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直接上来就指责:谁让你们这样打点的。你们懂不懂规矩,你们凭什么这样破坏岩壁?说着又是拍照又是指责,我懵了,你们说的规矩是谁定的?如果我们打钉是破坏岩壁那么你们打钉不打在岩壁上吗?”

此次事件中鸡窝岩场被破坏的线路

这个规矩,是整个世界攀岩社区一起定的,还给类似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取了个更高级的叫法:“伦理”(ethic)”。不这么做就是不懂事,不合伦理。当然,这个规矩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被大家都接受的,为了这事,攀岩界曾经并仍在进行“挂片大战”。

这要谈到运动攀的历史。今天国内大部分人所熟知的攀岩为运动攀岩(Sport climbing),也就是保护点全是挂片的线路。它诞生于法国,等传到美国后在当地岩友中引发了一场关于打不打挂片的战争。今天的攀岩圣地如优胜美地、约书亚国家公园都曾战火纷飞,晚上有人偷偷加挂片,第二天就被撬掉,打挂片,撬挂片,打挂片,撬挂片……都是荷尔蒙旺盛的攀爬人,中间免不了两方拳打脚踢。

托雷锋著名的“空气压缩机”线路上被 Garibotti 切掉的挂片(Photo by Rolando Garibotti)

 

这么打着打着,一些规矩渐渐浮现出来,哪些情况下应该打,哪些情况下不打,可复杂着呢。但至少在特定情况下,打挂片是被接受的规矩了,它的成果之一便是后来运动攀岩蓬勃发展。可即便打挂片被接受,怎么打又是个问题。举个例子,最开始的很多首攀都是从下到上(ground up bolting),那时候挂片不如今天好,打挂片的技术也不怎么样,结果很多 Run-out 和不靠谱的挂片线路,今天看来一个个都是死亡线路。于是有人便想替换挂片、加挂片,让线路更安全。这又是一场大战,且正在不同地方进行中…… 

打来打去,也争来争去,渐渐大家形成一些共识。取得开发者的同意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每个开发者对线路都有不同认知,他(她)可以决定这个线路的风格和风险度。如果这位开发者就想开发一条死亡线路,其他人可以不爬,但应尊重他(她)的选择。不然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X/R 级的线路(X:Extreme, 冲坠有严重伤亡风险的线路;R:Run-out, 保护点之间距离甚远),而不是全被“安全地”加满挂片。说到底,风险是个相对的东西,每个人对风险的认知不同,而攀岩这个事说到底是危险的。

如果开发者已经不在世,或无法联系上,这时候就得听听当地攀岩社区的意见。毕竟如果没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加的挂片也会被撬掉,且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前段时间我在加拿大“古老的”攀岩圣地弓谷(Bow Valley)爬,经典的 Ha Ling 峰 Northeast Face(5.7 R) 线路上被加了不少挂片,因为它是一条流量极大的线路,很多初学者会去爬,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安全,挂片被加上,大多数人没有异议。但没人敢在有落基山皇冠之称的 Yamnuska 的经典线路上加挂片,因为那里一来历史意义重大,二来去爬的人也对风险有不同认知。

 Ha Ling 峰 Northeast Face(5.7 R) 线路

 

Yamnuska 经典线路

 

这些争论至少都基于安全性,彭州事件就是另一个境界了。通过网帖似乎看不出需要另加挂片是出于安全考虑,更多是对规矩的不了解和对以攀爬方式享受岩壁的这个群体的不尊重。岩壁作为自然资源,应该被所有人享用,不同玩法的人能不能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如果只是岩降,岩壁那么多,一定要在已经被开发和攀爬的成熟线路上动电钻吗?

作为岩友,遇到这种事,为自己热爱的运动站出来,捍卫它的规矩,才能看到这项运动走得更远。

More in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