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观点

野攀中的“虫虫危机”

野攀时会伤害你的不只有岩壁,还可能是文中的虫虫

 

对于大多数攀岩者来说,自然岩壁总是充满了吸引力,然而在大自然中,岩壁也是其他生物的家。通常来说,在较为成熟的岩场,因常有人类出没,搬家能力较强的动物们大多敬而远之,但有依然有些“钉子户”的原住民,需要我们谨慎交往。

所以,极有必要来认识一下这些不好相处的小家伙们!

 蚊子(全国分布)

据世界卫生组织 2014 年的数据,蚊子每年带走七十多万人的生命,高居人类杀手榜第一,然而讽刺的是第二名是我们自己。

↑ 埃及伊蚊

从左至右依次为雄、雌成虫,停落姿态和幼虫(孑孓)

 

蚊子能杀死那么多人的原因,当然不仅是放血和瘙痒那么简单,它们能传播的疾病都能编个顺口溜,疟疾、脑炎、登革热和前段时间爆发的寨卡病毒病,只是冰山一角。虽然蚊子传播的疾病主要在城市爆发,但病原的主要来源还是在野外,所以我们出门的时候还是要注意防蚊,如有被叮咬后发热、无力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P.S.至于防蚊的手段,只推荐物理防护和趋避剂,像手环吊牌这类的还是算了吧。)

蚊子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种类不尽相同,想躲是很困难的。

不过我们在野外遇到的很多大个头的蚊子虽然看起来吓人,但其实是不吸血的,有些甚至还以吸血的蚊子为食,所以大可放心,当作路人就好。比如下图中的人斑大蚊,人家就是吃素的。

 

蜱虫(全国分布)

蜱虫又叫壁虱、草爬子、狗豆子什么的,多数个体仅有芝麻粒大小,成虫八条腿,体色多偏黑红,因前几年咬人致死被报道,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其实这种“虫子”在野外早就成为蚊子之后的第二大威胁。蜱的招牌动作是吸血时把头整个扎进动物的皮肤,这个时候如果硬拔是拔不出来的,最好先将其烫死或用酒精、油等将其杀死,再小心取出(否则可能引起皮肤感染等问题)。同时,蜱也具备传播疾病的能力,若被叮咬后有发热或其他症状,建议到医院看看。

通常蜱会在草叶上潜伏,等温血动物上门送饭(短裤拖鞋党是绝佳目标),或寄生在牛羊、猫狗的皮肤裸露处,所以在野外还是建议长裤,减少与陌生动物的接触,同时经常检查皮肤裸露处,早发现早处理。

 蠓(全国分布)

又叫小咬、墨蚊,个体很小,通常和一颗绿豆差不多大,喜欢结群飞行,在野外就像一团黑烟,有部分种类雌性吸人畜血液,咬人比蚊子疼痒得多,具有传播寄生虫和病毒的潜力。蠓的性质和蚊子类似,可以采取相同的防护方法(同时注意不要闯入群飞的蠓之中被憋到窒息)。

蚋(全国分布)

因为长得像驼着背的小黑苍蝇,俗名黑蝇、驼背蝇,成虫体型也跟绿豆差不多大。被蚋咬了之后也会痛痒难忍,而且蚋还曾是河盲症(也叫盘尾丝虫病)的传播者,虽鲜见报道,但在我国仍广泛存在,还是要小心点。

图中红线是一只正在往外钻的丝虫

 

 虻(全国分布)

如果说前两位是无人机,那虻飞起来可以算轰炸机了。虽然在野外肉眼几乎看不清楚,但类似飞机起飞的音效令人印象深刻。

大虻子平时主要吸牲畜的血,只是风吹草低见不着牛羊的时候才凑合喝人血。虻吸血的方式也非常蛮横,和蚊子相比就是外科大夫和拆迁大队的差距,所以受害者格外疼痛(人家的主要目标是皮糙肉厚的牛马)。

如果真的不幸被虻看上了,建议秉承打不过就跑的策略,毕竟我们是去攀岩的,跟虫子较劲得不偿失。

虻的锉刀嘴

 蝇(全球分布)

有句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里面“叮”这个动词并不准确,对于大多数苍蝇来说,应该换成“舔”才对,因为大多数苍蝇的嘴都是几乎没有咀嚼和刺吸功能的,只能吐吸液体(先吐出唾液再吸入唾液和食物的混合物,一点都不恶心)。但很遗憾,少数蝇想尝尝鲜血的味道,它们把嘴的形状从吸盘变成针头,走向吸血生活。

嗜血的蝇类也分很多种,有的好吸牲畜血,有的人畜通吃,还有的就住在蝙蝠和鸟身上想吸就吸。其中有一类叫“采采蝇”(目前主要发生在非洲)的害人最深,其传播的昏睡病每年可致上万人死亡,威胁数十万人口的生命。而其他类群主要引起人的蝇蛆病(蛆寄生在人体表皮下)和感染,鲜见大规模伤害。

所幸,我国还没有采采蝇入侵,只要不去非洲,大可松一口气,只要小心被叮和蝇蛆病即可。

 白蛉(全国分布)

在以黑为主,面貌丑陋的吸血飞虫中,还真就有一群追求美白的虫。白蛉周身透白,身上还长着细长的白毛,体型小,整体看上去有点像白化了的小咬,吸血习性跟蚊子一样,也只是雌性成虫吸血,幼虫吃土,雄成虫吃素。

白蛉虽然白,但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可是够黑,它能传播黑热病、巴尔通体病等疾病,我国今年仍有病例出现,所幸处理及时,未形成爆发态势。

 隐翅虫(全国分布)

说完了几家大户,再来捎几个小的。隐翅虫又叫青腰虫、影子虫,在每次飞行完成后,都会把自己的翅膀折叠好收回鞘下,也因此得名隐翅之虫。它们既不吸血也不会主动与人类接触,但脾气甚大,体内的毒液号称超过某些毒蛇,具有让人怀疑人生的效果。如果被隐翅虫上身,你能做的就只是引导它毫发无损地离开你的身体,一旦受到伤害,它们分泌的体液恐怕会让你后悔来到野外。

不过绝大多数的隐翅虫并不带有引发人体不适的毒液,而且它们也不会吸血,更不会主动接触人类,只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带上了炸药包。如果皮肤与隐翅虫的毒液发生了接触,涂抹香皂或苏打水冲洗都可以缓解症状,没出现过敏的话,忍忍就过去了。

 吸血蛾(我国南方和周边东南亚国家有分布)

晚上一打开头灯,就出来扑扇扑扇的蛾子也能吸血?你没听错,这种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爱吸血。而且它们会主动攻击温血动物,与被误会了的鬼脸天蛾相比,它们也许更适合为德古拉伯爵代言。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吸血蛾除了放点血,并不会给人类造成其他的伤害。

 刺蛾(全国分布)

刺蛾的名字虽然很陌生,但你一定知道洋辣子和刺毛虫,在很多树种上都有,且形态各异,但身上都长着刀枪是必须的。有些岩场的接近路线或线路上会有树和枝叶阻挡,可能在通过时与上面的刺蛾幼虫发生肌肤之亲。如果不幸牵手成功,那伴随着疼、痒、肿、辣的手可能就无法帮助你好好攀爬了。

总之,能在野外伤人的虫还有很多,在此仅列举了常见或可能在某些环境下易发生邂逅的小虫子。虫子们的适应能力极强,所以很多类群都呈现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地区的具体物种组成有所不同,近缘物种交叉分布的情况也时常出现。根据近些年的经验和与相识的岩友交谈,发现在野外最恼人的基本还是蚊子和蜱。所以,如果去到陌生的岩场,若有条件,长衣长裤和驱蚊剂必不可少。

同时,也希望岩友们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即便遇上咬人虫,也最好能避则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和它们,以及其他生命,都是自然界美妙的造物,应该平等存在于这颗星球上。

一入“爬”门深似海

找到一群既能正经又能疯癫的“爬友”很重要

关注岩点官方微信并留言“进群”两个字

然后你就能在岩点的“爬友”群里找到他们啦

 

 

 

More in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