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技能

除了抱石和运动攀,原来攀岩还有这么多种玩法

岩点 严肃的中文攀岩内容供应商各位童鞋,欢迎来到我们的名词解释第二课。第一堂课我们讲了红点、Onsight

各位童鞋,欢迎来到我们的名词解释第二课。第一堂课我们讲了红点、Onsight 和 Flash,如果那天你没来,可以点这里进行补课。今天我们讲讲五花八门的攀岩类型。(推眼镜? )

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玩法是室内抱石和运动攀,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它们接触攀岩的。

抱石和运动攀

最年轻也最流行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要叫“抱石”?这要从它的英文名字说起。“抱石”的英文是 “Bouldering”, “Boulder” 指一大块石头,在地理学中,它的定义为直径大于 25.6 厘米。一般来说,一个 “Boulder” 要大到一个人搬不动,搬得动的 “Boulder” 就直接叫 “rock” 或者 “stone”。爬 “Boulder” 就被称为 “Bouldering” 了

它的中文翻译为“抱石”,来源已不可考。在中文的日常用语中没有专门词语称呼这种石头,不知道在地理学中有没有?手机前面有学地理的童鞋吗?

↑ 图 / 纪云

上面这块是典型的 “Boulder”,它位于美国红石峡谷国家公园内,名叫 “The Pearl”(珍珠),上面有一条经典的 V5- 同名抱石线路。上个月我去爬了下,没能完成。

在欧美国家,抱石非常流行,不管是在岩馆还是野外抱石,它可能是各种攀岩玩法里人数增长最快的类型了,也因此成为很多人接触攀岩的开始。对有些人而言,攀岩就等于抱石,他们对其他类型毫无兴趣,一心扑在抱石上。

但一开始,抱石作为爬更长攀岩和登山线路的一种训练方式出现。早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欧洲的登山者就到法国的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抱石。渐渐地,攀岩者在抱石中找到其他类型攀岩所不具备的乐趣,从而发展为一项独立运动。

↑ 图 / www.mountain.ru

法国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是抱石运动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已开发线路最多的抱石区域,它的风格极其独特。

1945 年,第一本枫丹白露抱石路线书出版。不管是今天抱石界使用的颜色难度体系,还是跟抱石相关的各种术语都可追溯到枫丹白露。在北美大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 Hueco Tanks 在抱石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今天常用的 “V” 难度体系便来源于此地

↑ 图 / amazon.com

John “Verm” Sherman, Hueco Tanks 抱石和攀岩指南书作者,他以自己的昵称 “Verm” 来给抱石线路难度打分,本来是个玩笑,没想到成为目前最通用的抱石难度体系,”V” 系统。

抱石已是岩馆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岩馆只有抱石。在攀岩比赛中,抱石也已是一个单独项目。可惜的是,目前国内的抱石主要是室内,野外抱石远没有它在欧美国家流行。即便如此,国内仍有已开发的抱石区域,比如北京的白河,青岛,大理,苏州周边等

↑ 图 / Nicole

去年北京当地岩友发布了中国第一本抱石路书《99 沙坨子抱石路书》,并组织了野外抱石比赛,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走出岩馆,享受爬真实石头的乐趣。

运动攀(Sport Climbing)是相对于传统攀而言。一开始的攀岩都是传统攀(Trad Climbing),不管是在岩壁上打 piton(半个世纪前用的保护装置)进行保护还是后来发展到可取出的岩塞。传统攀意味着不使用永久性保护点,而在爬的过程中放置保护。后者是攀爬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攀中,红点一定包括自己放置保护。

运动攀则最小化这点,保护已经以膨胀岩钉的形式被永久打进岩石里,攀岩者能在最大程度上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攀爬本身。同时,这也降低了攀岩的门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 Chris Sharma

Chris Sharma 是运动攀的代名词,他极大推动了运动攀岩的发展,进而使攀岩运动在最近二十年里流行起来。他不仅爬得好,还具备让一众女粉丝想给他生猴子的长相——完美的攀岩代言人——他也将攀岩带入大众文化中。

传统、大岩壁和器械攀登

旧的类型从未消失

无论运动攀岩多流行,还有一群人固执地认为传统攀才是真正的攀岩。因为传统攀继承了攀岩运动发展最初的冒险因素,它不是中产阶级工作之余在岩馆两小时的身体锻炼,它危险、刺激,充满探索性。

当然,还有人喜欢它因为这是一种不同的风格。传统攀一般是爬裂缝(因为裂缝提供了放置保护的可能性),不同尺寸的裂缝要求你以创造性的方式放置不同身体部位,是需要你用整个身体去爬的攀岩形式

↑ 图 / 纪云

中国传统攀岩在云南黎明,离丽江两小时车程的老君山国家公园有动人心魄地红色砂石岩石头,干净的裂缝从地面一路冲向山顶。我爱黎明,中国最美的攀岩地之一。

在传统和运动攀之外,还有大岩壁攀岩(Big wall Climbing)。它的特点正如名字所示,大岩壁,需要使用多段结组攀登技巧。大岩壁的典型代表是优胜美地的 El Capitan 和 Half Dome ,前者 900 米高,后者 410 米高,除极少数人外,爬它们需要好几天乃至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这两个花岗岩穹顶上的线路大多很难,只有很少人能自由攀爬( Free climbing)它,每年爬的大多数人都要使用器械攀登(Aid Climbing)。优胜美地的很多著名线路都有两个首攀,第一个是“第一次被攀登”,第二个是“第一次被自由攀登”。

比如著名的 The Nose, 它的首攀是 1958 年,Warren Harding、Wayne Merry 和 George Whitmore 花了 47 天爬上去,使用的是器械攀登。它的第一次自由首攀在 1993 年,完成这次历史壮举的是 Lynn Hill,这让她成为终极攀岩女神。

↑ 大部分人爬 El Cap 和 Half Dome  都采用器械攀登

↑ The Dawn Wall

 Tommy Caldwell 和 Kevin Jorgeson 在 2015 年首攀的 The Dawn Wall 是世界上最难的大岩壁线路,32 段,5.14c,花了他们 20 天。大岩壁攀登在攀岩之外还涉及到携带和运送补给,在岩壁上 bivy(特指长攀登时在岩壁上过夜),多天连续艰难攀爬等不同技巧。

无保护攀岩和深水抱石

没有绳子的攀登

传统攀的人会说传统是“真攀岩”,无保护攀岩(Free Solo)者则认为无保护才是最纯粹的一种攀登形式。没有绳子,没有安全带,没有岩塞和快挂,没有搭档,只有攀岩鞋和粉袋,独自一人。因为坠落的后果很严重,它要求攀爬者心无旁骛,爬得接近完美

无保护攀岩的历史跟攀岩本身一样长,最早可以到首攀优胜美地几座大山的 John Muir。现代攀岩运动中,70 年代有 John Bachar,80 年代有 Peter Croft,90 年代 Dan Osman,今天有 Alex Honnold……

上面这张 John Bachar 的照片非常有名,Uber 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曾用它来形容 Uber 的创业精神——敢于冒险。它很好地传达了 70 年代的攀岩氛围,无意义地攀岩是一种对有意义社会的反叛,无保护攀岩则是它的终极形式,以生命为筹码换取独一无二的瞬时体验。 John Bachar 将此发挥到极致,他被很多今天的无保护攀岩者视为偶像,其中就包括 Alex Honnold。

无保护攀岩要求一个人极度“坦诚”,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就没有准备好。比起来,深水抱石(Deep-water Solo,以下简称 DWC)要门槛低很多。这里澄清一下,深水抱石不是抱石,因为它爬的线路其实可以很长,跟无保护攀岩更接近。

DWC 也是没有绳子没有搭档,只有鞋子和粉袋。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地面,取而代之的是水面,也许是海水、河水,或是湖水。重点是,如果你从几十米的地方掉下来,不会撞击地面而死。DWS 在近十几年很流行,多亏了 BigUp 这些攀岩电影制作方对此事的推动。越南的 Cat Ba 岛是全球著名的 DWS 圣地,喀斯特地貌。跟阳朔不同的是,这里的石灰岩岩壁都长在海水里。

↑ 图 / Tripadvisor

越南的 Cat Ba 是著名 DWS 圣地,泰国的 Tongsai 也很有名,如果你想尝试,这些地方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要先学会游泳,以及正确的入水姿势。

Buildering、 高海拔攀岩

没有什么能阻挡想爬的心

如果你住在一个附近没有野攀的城市里,又喜欢攀岩,怎么办?别怕,有 “Buildering”。抱石 “Bouldering” 是爬石头,“Buildering” 就是爬建筑

它有很多种爬法:可以爬世界上最高的建筑,Alain Robert 就跑到世界各地爬高楼;也可以爬特殊的建筑物和造型,比如洛杉矶的“环球影城”的标志;可以无保护爬,也可以带着装备;可以爬高,也可以抱石……

纽约、洛杉矶、温哥华、蒙特利、巴塞罗那…… 世界上这些大城市都已经有自己的 “Buildering” 路书,如果你恰巧造访,不妨跟当地社区取得联系,通过 “Buildering” 体验一个城市。

其实在北京也有人这么干过。住在中国多年的波兰籍岩者 Ola 发现北京的很多建筑前面都有块大石头,她便开始在这些石头上抱石,并为此做了一个网站,在上面记录了她开发的石头地址和线路。(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前往该网站)

↑ Ola 在北京Buildering。图 / beijingboulders

爬建筑不算什么,有些人为了爬一块岩壁不惜徒步一个月,一个比利时攀岩队伍就是这样,包括 Nicolas Favresse、Olivier Favresse 等人。

2012 年他们坐船到加拿大的 Baffin Island,然后背着所有食物和装备开始漫长的徒步,最终目的地是 Asgard,一块光洁美丽的花岗岩穹顶,他们在那里开发了数条新线路。由于海拔也极高, Baffin Island 上还有很多未被攀登的高质量的岩壁,这吸引了众多冒险的心。 

↑ 图 / Climbing 杂志

上图为 2012 年夏天,比利时攀岩队爬 Asgard。2016年他们又回到 Baffin Island,这次不是徒步,而是雇了艘船,从格陵兰岛一路开过去。

国内岩者何川便是一位高海拔攀登者,去年他尝试连登四姑娘山峰,最后因为落石撤退。高海拔攀岩(Alpine Rock Climbing)不仅需要基本的攀岩技巧,还得有扎实的攀冰和登山能力。高海拔让一切都格外危险,这也成为它吸引人的一个原因。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觉,至少我觉得,攀岩有这么多玩法让人感到很欣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不会无聊。每尝试一种新类型时都会把我带回攀岩一开始学习怎么折膝、怎么用脚尖踩点的时光,学习的过程乐趣无穷,学会后一扇新的大门敞开,又一段冒险开始了。

More in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