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英,班夫山地电影节世界巡展中国展、国际海洋电影节中国展、磐石影展、热雪映像节、阳光跑步电影节、中国户外影像计划发起人、负责人。
一、她把最好的攀登电影带入中国
现如今,你能在国内看到最好的攀登纪录片是一年一度的磐石影展(REEL ROCK FLIM TOUR),由班夫中国的负责人 Tina 钱海英在 4 年前带入中国,同时还包括磐石这个名字,在翻译上算得了巧妙了。
即便在全球范围内,REEL ROCK 也都是最知名的攀登主题电影展之一。它由电影人 Josh Lowell 和 Peter Mortimer 在 2006 年创立,并由 Sender Films 和 Big UP Productions 这两家世界一流的纪录片公司制作,其内容涉及攀岩,攀冰,干攀,阿式攀登,登山以及扁带行走。
每一年 REEL ROCK 都会推出数量不等的攀登短片,一般维持在 5 到 6 支。比如,不久前意外身故瑞士登山家 Ueli Steck,许多户外爱好者正是通过 REEL ROCK 在 2010 年制作的《瑞士机器》认识他;而岩圈内传播最广泛的 Alex Honnold《孤身绝壁》纪录片同样出自 REEL ROCK 之手;至于 Chris Sharma、Adam Ondra、Ashima Shiraishi 等这些岩友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他们的片中常客。
↑ 2012 年的 REEL ROCK 合集,你能找到哪些熟面孔?
不过出于商业上合作的关系,磐石影展在中国的巡展一度被其最主要的赞助商 The North Face 收回运营,可兜兜转转后又在 2016 年回到班夫中国手里。可能也是由于这样的周折,磐石影展的热门程度不及班夫中国旗下的其他几个主题,但考虑到攀岩已入选 2020 东京奥运会,Tina 对其前景保持着乐观态度。
和以往一样,伴随着夏天的到来,今年班夫中国会带着“班夫山地电影节”,“国际海洋电影节”,“磐石影展”这三个国际电影节以及自主运营“热雪映像节”,“中国户外影像计划”和“阳光跑步电影节”依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巡展。
其中的“班夫山地电影节”无疑是班夫中国最重要的部分。这个在 1975 年诞生于班夫文化中心的电影节,每年都会在 40 多个国家进行展映,也是全球户外爱好者的盛会,甚至被称作“户外电影的奥斯卡”。正是亲眼在加拿大目睹了一千多人齐聚电影节主场,对着大屏幕欢呼鼓舞的那一瞬间,Tina 坚定了把班夫引入中国的想法。
快速决定,果断执行,是她行事惯有的风格,很快班夫中国成立,时值 2010 年。
二、给自己一个机会,把爱好做成事业
“开始时只是想把组织班夫山地电影节这件事情当作一个爱好来做,但试过一次之后,发现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时,兼职是不可能做好的。就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把爱好做成事业”,Tina 在过往的很多采访中都这样表示过。筹备班夫中国过程的不易,从 0 到 1 的过程,全部靠她一人完成,包括选片、翻译、影院排片、市场宣传等等。事实上,为了支持班夫中国的运转,她在第二年还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一套房子。
“我心中有一个目标,它(班夫中国)一定可以的,但是我不确定它什么时候可以,可我坚信”,Tina 说得极为笃定,而班夫中国也终于在成立的第五年真正实现盈利。
↑ Tina 在阿尔卑斯滑雪
↑ 在大堡礁潜水
对于班夫中国的信念与 Tina 本身的户外基因一脉相承。
在采访之前,我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她的信息,看到的无非是热爱、梦想之类的标签,可我一直对于这种被鸡汤文学高频率消耗的词语保持警惕,不轻易认同。但在听完她的一场活动演讲,并和她畅谈了一个晚上之后,我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标签实至名归,但又不止于此。
Tina 今年 43 岁,有一种跨跃了年龄的轻盈感,她十分爱笑,说话时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雀跃和可爱,即便在这个年纪并且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毫不违和。可她并不遮掩的白发,多少又印证着她付出在事业和家庭上的大量时间。为了兼顾这二者,原本和丈夫定居澳大利亚的她留在中国的时间一年比一年长:2010 年 8 个月,2011 年 10 个月,2012 年 11 个月……但为了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她会抱着才足 2 个月大的婴儿连续飞好几个国家,尽量压缩的是她自己的户外时间,在班夫中国创办的 8 年里,她只有过一次为期 4 天的休假。
三、从“林妹妹”到骨灰级户外爱好者
作为一位北京大院儿长大的姑娘,如何从身娇体弱的“林妹妹”到骨灰级户外爱好者,关于她的人生经历报道网上随处可见,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去看看她曾在一席上的演讲[1]。登山、滑雪、攀岩、攀冰、潜水、跳伞……当下热门的户外运动,是她早早就深入“狂热式”地体验过,包括现如今动辄几万人报名的北京马拉松,她 2003 年就已跑下全程。至于通过潜水收获到一份跨国恋情的故事,则是另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了。
不过既然是岩点采访,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说关于她早期攀岩的小故事。在 2000 年误打误撞地尝试了四姑娘山后,Tina 爱上登山,又觉得需要掌握更多技术,才能在登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于是动了学习攀岩和攀冰的心思。2002 年的北京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或者观摩攀岩的地方,仅知晓的只有北京龙潭湖公园,那里有一块可供国家攀岩队训练的人工岩壁。
四、和“四大天王”学攀岩
“一开始我们就在那儿仰望攀岩队的‘四大天王’攀爬,有丁丁、狮子王、波波……” 当 Tina 轻易报出这些前辈级攀岩人物的昵称时,我感觉自己简直推开时光倒流的大门(欢迎大家踊跃暴露年龄,无奖竞猜当年的岩壁四大天王究竟是何许人也)。虽然同伴们都觉得冒昧地去找“四大天王”求教攀岩不切实际,但是抱着“那可不一定”的倔强心气儿,Tina 却不以为然。于是挑选了一位最面善的“天王”丁丁,就上前打了招呼,开始自我介绍。没想到他一口答应,并且和另外三位一起制定了一份特别详细的教学计划,免费授课!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那批人就成为了龙潭第一期(学员)”,Tina 说到。
那段时期 Tina 得空的时候也常去野攀,据她所说,当时白河还没有多少人去爬,碰到为数不多的岩友也就是如今何川这样前辈级人物。白天攀岩,晚上住农家院,扯块大布,打开从公司借来的投影仪,就在院子里分享各自淘来的攀登电影。攀岩和登山的生活一直持续到 2005 年,她称自己攀岩的水平还不赖,毕竟有小时候练芭蕾的柔韧底子。
↑早期在北京攀岩的影像不多,只好用她在阳朔攀岩的照片给大家感受下
总而言之,对于许多不安于“室”的人来说,Tina 的经历值得艳羡,她自己对这种状态也心满意足。但这一切只要热爱可不够,她将次功于她性格中的韧性和弹性。
关于韧性,一个例子就足以体现:她连续十几年每天早上 5 点起床,边听英文广播边跑步一小时,即便加班到很晚也不会停止。“我做一件事就可以很坚持,有人可以坚持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可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也许就坚持不到一年了,但我则有足够的耐心”。
弹性是她自己也很看中的一点。早期在 IBM 工作时,她坦言总能够被公司保护得很好,比如出差总能享受入住五星级酒店的待遇,接触到的都是有良好背景和教育的同侪。轮到自己创业时,她则可以扛着物料背着大包小包一路坐火车,脚踏实地,从未觉得受到半分委屈。即便班夫中国现在有了不错的起色,她也丝毫不见铺张。采访结束后,我和Tina一起坐着地铁从浦东回浦西,她在路上给自己定了一间普通的快捷酒店,顺便也为后续来上海的同事踩个点。
“对做这件事(班夫中国)有帮助的事,我什么都可以做,并且一点都不觉得苦”。如今,班夫一年一次的巡展里会收获十几万的观众,也能为 Tina 带来成就感。
↑ 2017 班夫上海站首场在上海商城大剧院举办 近千名观众到场
五、户外是一种精神奢侈品
我很好奇,究竟是谁去看班夫影展呢?我私信问了一些在上海喜欢户外的朋友,其中一些还是从事着户外活动的兼职领队,得到的答案却令我感到意外,因为这些人中买票去班夫现场的相当之少。
一位来自成都的姑娘燕子则告诉我,她非常喜欢班夫,并且已经看了好多年。我和这位姑娘在岩馆认识,她身上也带着点儿喜欢看电影看纪录片的文艺青年气质。她强调,在她第一次接触班夫之前自己还不喜欢运动,更多是受到旅行故事的吸引,而且班夫的纪录片本身就制作得足够精美。另一位为数不多去看过班夫的朋友则是一位广告公司的高管,并且他还时不时会去国外跑个越野跑或者马拉松。
这和 Tina 向我形容的班夫观众的特点吻合——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较高,80% 的观众年龄集中在 25 到 45 岁,并且女性占据了多数。
超过 120 元一场的门票也许就是其中的一道门槛,但从第一年开始,Tina 就坚持售票的原则。支付版权费用是班夫中国很重要的一部分支出。班夫山地电影节的影片在不同地区每播放一次都要给班夫中心支付版税,没有一个例外,区域负责人也必须诚实。班夫中心将版税收入的一部分留作组织发展费用,另一部分则会返还给影片拍摄团队,这也是为什么班夫能持续吸引高质量影片参与的原因。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影院的场地费和其他人力物力的费用,只有这样的定价才保持着不亏损。Tina 曾经和其他区域的班夫负责人比较过巡展的操作成本,而中国大陆的巡展成本是最高的。但只有坚定收费的立场和原则,才能维持整个户外行业良性循环,这才是 Tina 致力于推动的。虽然这并不容易。
行业良性循环听起来是个大命题,但实际却无处不在,即便是小小的攀岩圈也会有许多是非。比如今年 3 月在重庆摆拍坠崖却自称有丰富攀登经验的杜先生, 岩友们纷纷指责他的贸然之举有损攀登者形象;4 月份三清山巨蟒峰非法攀登,又引起攀岩人的愤怒谴责;而阳朔白山岩场被挖事件也折射出土地拥有者和攀登者的利益冲突……事实上,只要你去攀登,就会置身于这样的循环中,只要享受到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Tina 提到过一种说法:“户外是一种精神奢侈品”,对此我深以为然。正如有人信仰物质,愿意辛苦攒钱买下名牌衣服和名牌包包,也有人信仰自然,觉得只有把钱花在体验和户外才值得的。
这样看来,一场班夫已经算是这项奢侈品中最容易买到手的精神慰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