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人物

攀冰女神 Ines Papert 专访:没有男友领攀反而让我进步神速

岩点专访攀冰女神 Ines Papert

2017 年夏季,班夫山地电影节在北京举办,借此机会,邀请到了世界级攀登者,始祖鸟运动员,Ines Papert 来京做活动,我们有幸和这位爬了二十多年的大姐聊了会儿。

可能刚接触攀岩的朋友并不熟悉 Ines,先简单介绍一下:Ines 1974 年出生在德国 Saxony 地区,20 岁迁居到阿尔卑斯山区,从事自己热爱的户外运动,至今已逾二十年,完攀水冰、冰岩混合、大岩壁、高海拔路线无数,拿了二十多个攀冰世界冠军,做过金冰镐奖评委。然而如果没人告诉你这些,你会以为她只是个长相略严肃笑容腼腆的中年女性。

对于我们准备的问题,大姐也是一点儿不“商业”,真把采访当成了聊天儿。

Q:

你是怎样开始攀登运动的?

Ines:20 岁时我搬到阿尔卑斯山住,开始只是为了滑雪,后来又徒步,22 岁时才真正开始爬。但我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攀登导师,只是从有经验的攀登者身上学到了基本的攀爬和装备操作技术,之后就自己找搭档攀爬。随着我能力的增强,我找的搭档也越来越强。还有很庆幸的一点是我没有一个强大的男朋友带我爬,没人替我领攀,我就得自己来,这让我进步神速!

(嗯,大姐这个说法角度也是很“陡峭”啊)

Q:

攀登对的生活有何意义?

Ines:我也玩很多其他的户外项目,比如滑雪、骑行、徒步,但那些对我来说更像是为了攀登而做的训练,让我变得更强壮,爬得更好。“爬”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它带我突破极限,探索未知,面对自然,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Q:

很多攀登者一般只专注于一两种攀爬方式,你为什么同时尝试这么多种攀登形式?

Ines:这也是我不能成为一个强壮的攀登者的原因,我不喜欢像抱石运动员那样,进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长时间在地面上磕线,我喜欢爬到高处,享受更广阔的空间。

(看来这姐们儿喜欢 high,但是作为攀冰世界冠军,说自己没劲儿真的客观么?)

Q:

在攀登中是否感到过恐惧或者疲惫?

Ines:必须的呀!我经常觉得老害怕了,有时候找不到好位置放保护点,就得爬很长一段距离,每次都吓得够呛。但我很享受那种感觉,在恐惧的同时,探索自己的极限,当我完成吓人的部分之后,我都觉得自己真是世界最棒的啊!

Q:

在山上(吊在帐篷里)你能睡好么?

Ines:一般白天爬得累成狗在哪儿都能睡着,不过也没准儿,去年在“Lost in China”上我们简直要冻死了,几乎就没睡着,忍了几个小时天亮了又接着爬,身体一直没热起来;但有些时候真不一样,那次在 Patagonia,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我们还在吊帐里小酌两口,哎你别告诉他们啊!

(此处请勿翻译给Ines本人看,猜对她喝的啥酒有奖)

Q:

在寂静的山区和喧闹的城市间切换时是否会不适应?

Ines:确实需要时间适应。就像上次从西藏结束攀登后到青岛,在海滩上看到人群真是瞪大了眼睛想要“WOW”一嗓子的感觉,不过青岛的海鲜和沙滩抱石还是很享受的。回到城市,需要面对各种邮件和社交软件上的消息,在山里能够让我远离这些,这并不是一种逃离,而是帮助我更专注。当在绝壁上攀登时,你只能看到山下的东西,看不到路线上方还会有什么东西等着你,没有任何干扰,向上攀爬,探索未知的感觉非常棒!

Q:

如何看 free-solo 和 run-out?

Ines:Free-solo 是绝对不会的,实在是太吓人了,而且我怕死。Run-out 倒是经常有,在山上找不到好位置放保护点是常事儿,也挺吓人的,不过那也让我很专注,感觉不错。同时,好的搭档也很重要,Luka 就是个不错的搭档。

Ines 与 Luka

Q:

你认为攀登运动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Ines:这是个好问题。我认为这肯定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并不是要攀登者与自己、他人对抗或者与自然对抗。正相反,它更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与自然交流,探索、超越自己的极限,享受攀爬的乐趣。但确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爬,还是要看个人兴趣。

Q:

在中国,干攀(dry tooling)并不流行,在欧洲有很多人玩儿么?

Ines:并不,欧洲的攀登者也只是把干攀当做一种训练,让自己更强壮,在面对高海拔上的混合路线时更有信心。

Photo by Rocker

Q:

你是否也曾受过伤病困扰?

Ines:当然有啊,昨天不就受伤了(她在班夫现场试爬时意外受了伤)。不过这都是小伤,最严重的是小腿骨折,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下次就能避免了。谈到伤病,在阿尔卑斯山区,经常会有救援直升机在攀登者附近盘旋,虽然被人围观的感觉不太好,但确实能给人安全感,在喜马拉雅山区还没有这样的救援体系。

(岩友们,吸取教训很重要啊)

Q:

对适应高海拔有什么窍门?

Ines:我会在平时多做各种户外运动,让身体更强壮。我会控制体重,但并不极端,强壮的肌肉并不会妨碍适应。在山上要抓住合适的天气窗口进行活动。

(在阿尔卑斯山区长期居住,显然跟我等平原人民的思路不同)

Photo by Rocker

Q:

平时怎么安排训练和休息?

 

Ines:通常每周训练 5 天,休息 2 天。年轻的时候我练得太多了,现在想想应该多玩儿其他运动,多享受各种乐趣。

(看来运动过度是很多攀登者的通病)

Q:

怎样安排攀登中的饮食?

 

Ines:日常饮食居多,我不喜欢能量棒和各种粉,通常会做些健康的,比如鱼、水果和三明治。但我儿子就不行了,他正在长身体,每天离了肉就不行,所以带他出去就会多准备些肉类。不过也只是饿了才吃,不饿就不吃。

(此言有理,不饿也吃恐怕只能长膘)

Q:

会鼓励你的孩子爬么?会不会带他一起爬?

Ines:当然会呀,他爬得很好,16岁就能完成7c(5.12d)了,明年我会带他去Patagonia爬,他现在更像是个运动攀岩者,我会鼓励他多尝试各种攀登形式,但他想做什么还是要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

Q:

作为曾经的金冰镐奖评委,你在评选时最看重什么?

Ines:我只在前几年做过一次,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考虑攀登的海拔高度、路线难度、攀登形式和其他很多东西。在我看来,金冰镐奖的评选并没有太多竞争的味道,很多攀登都很伟大,大家都是在推动攀登运动的发展。

Q:

谈到竞争,你觉得攀岩入奥是好事儿么?

Ines:并不。攀岩本身并不是一项竞技运动,不是比谁更强,反而更需要合作和探索。尤其是速度攀岩,在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攀登。在攀冰世界杯上,选手们会互相鼓励,为对方突破了难点而兴奋,确实大家都想赢,但并不是纯粹的竞争。(据作者所知攀岩圈很多比赛也是如此)

不过与此同时,攀岩借助奥运会的影响力,何以让更多人了解攀登运动,在这方面也有好处。

Q:

你的下一个攀登目标是什么?

 

Ines:下个月会去南非爬个大岩壁,那边也有很多不错的抱石线路可能会去感受下。计划明年再去 Patagonia 干一票大的,阿式攀登一座山。

Photo by Rocker

总得来说,大姐的攀登理念就是乐趣,在未知的墙壁上上升,保持平和而非竞争的心态,与自然和自我对话,享受攀登生活。当然攀登对于不同的人,意义自然是不同的,挑战、压力、逃避、无聊、迷茫、探索、苦痛、愉悦、狂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墙壁上体验人生百味,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冠军,更无优劣。生命即是从零开始又终于零的过程,我们的挣扎和享乐,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岩石和山野也会变迁,无论选择何种形式,攀爬哪条路线,只愿你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中除岩点采访图片外,其余均来自网络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查看 Lost in China 线路介绍

小科普:

1、Run out:在正常有保护攀爬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在适当的位置放置保护点,只能再继续往上爬,以找到更好的地方做保护的情况。常出现在登山、传统攀岩、攀冰这些需要自己放置保护点的攀登方式中。

 

2、干攀:起源于高海拔攀登中的冰岩混合路线,在高山上有时会在冰雪路线中遇到岩石,但又不便使用攀岩鞋等专门用于攀岩的装备,只能使用冰镐和冰爪攀爬,由此发展出了这种使用冰雪装备攀爬岩石路线的攀登方式。

3、2016 年 2 月,Ines 和搭档完攀了智利 Patagonia 山区的一条大岩壁路线,当年德国攀岩大神 Wolfgang Güllich 完成了攀登,但遗憾的是借助了器械,经过多天的反复尝试,这次 Ines 和搭档超越了前辈,完成了自由攀登,并将线路命名为“Riders on the Storm”。

4、Ines 去年国庆期间和搭档 Luka Lindić 完攀了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附近的 Kyzyl Asker 峰,并为所选路线取名叫“Lost in China”(ED, WI5+, M6, 1200m),搞定了这件想了六年的事儿(2010 年起两次尝试未果,几近放弃)。

More in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