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华, KAILAS 攀登队员、Scarpa 赞助运动员、国家级攀岩运动健将、国家级攀岩定线员,同时也是中国自然岩壁(9a)最难记录保持者。2017 年起,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攀岩中心正式担任全职定线工作。

“那就聊聊你个人吧”,我自己也很害怕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我自己对“人”本身更为感兴趣。但这个问题也让我意识到,我面对着一个经验足够丰富的受访者。果然我准备的采访提纲没派上多大用处,他对于过往的攀岩生涯,有明确而清晰的时间线。大部分时候,只需要听他说故事就好。
攀岩改变了我的人生,这句话王清华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
“如果没有攀岩,我现在大概在哪里做着回收废旧品或者烧锅炉之类的事情吧”,王清华在接受《岩点》采访时说到。不过现在的他可以依靠比赛和赞助商的支持为生,每天早上喝杯咖啡并补充足够能量后,开启集中几个小时攀岩训练的模式。这些年来,他也时常会往返于国内外知名的攀岩岩场,包括阳朔、泰国、美国等,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新难度挑战。
开始,锅炉小王出道!
如果你足够关注国内岩圈的新闻或消息,大概也耳闻过关于王清华攀岩“启蒙”的故事:生于河南农村,1999 年在北京宣武门的七大古都攀岩馆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工作,这份生计也是在北京收废品的父亲帮他介绍的。那年他 17 岁,临近初中毕业。
这段“锅炉小王”晋级国内一流攀岩选手的故事你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到,王清华并不避讳他的出身和背景,可是这个转型的过程,听起来轻松,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
当年的七大古都岩馆有 8 条路线,显然无法和如今成熟岩馆中精心设计的路线相比。因为“看上去就像在家里爬树一样”,王清华尝试了几次之后,竟然能把很多人都爬不上的路线登顶了。只是这时候还没有什么人为他叫好:外地的锅炉工爬上了“常驻岩友”都没爬到顶的路线,必须要给他上几节“政治课”了,这才是真实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说你爬的好,才让你走上攀岩这条路吗?”
—“当时并没有人说我有天赋,也没有人说我爬的好”。

↑ 谁能想到当初的锅炉小王以后会成为岩壁强者?
在北京的春天到来之后,岩馆已经不需要烧锅炉,王清华也顺带学习了攀岩保护的技能。在辗转郑州一段时间之后,他回到了北京,在首体的攀岩馆开始了作为保护员的工作。
为什么要从事攀岩?王清华的出发点和绝大部分中国人没什么区别: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养家糊口的钱。
对于浪漫主义者来说,这样的动机真是一点都不酷,毕竟听上去与上世纪 60 年代攀岩在美国蓬勃发展时所提倡的自由与反抗的精神完全不搭边。那样的黄金时代里,反对主流文化的年轻人们,像嬉皮士一样永远在路上,享受着一无所有,并将纯粹户外视为全部的人生意义。
但之于王清华,一份在城市的工作可以让他避免重蹈祖辈生活的覆辙,甚至意味着是从“农”到“工”的阶级跨越。另外,在农村传统习俗的主导下,王清华在不到 20 岁的时候就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他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来支撑家庭开销,对钱也看的认真。当年为了买一双攀岩鞋,他在岩馆工作之余,还顺带回收了 3 个月的易拉罐才遂了心愿。
重创,受伤的低谷
运动伤害可能是很多运动员都无法避免的意外,而王清华经历过相当严重一次。2002 年,王清华已经能在国内攀岩选手中排入前十,他也即将作为河南代表队的攀岩运动员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可在备战训练的过程中意外受伤,胳膊粉碎性骨折。
“受伤后,就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关于体育大会的消息了”,王清华说到,“家里人之前就觉得攀岩这份工作不赚钱,甚至还不如收废品来的多,那次受伤上,就更不支持了”。就是这么残酷,比赛泡汤了,更不要提奖金,不仅之前的辛苦付诸东流,医药费也是极大的负担。

↑ 经过低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成功的弥足珍贵吧
同样因为经济拮据,虽然医生建议他休息几个月,但是王清华还是在休整了 40 多天后就回到了首体岩馆上班,期间靠着打羽毛球练习体能。说来有趣,他的羽毛球技能也迅速横扫了体育馆,以至于岩馆在合同到期而可能面临歇业问题时,他却得到可以留在羽毛球馆作为陪练的机会。可这个时候放弃攀岩已经不可能了,王清华去大连的岩馆工作,然后南下又去南京的峭壁芭蕾岩馆,并在那里工作了 2 年。
在此之前,身边的一众岩友每人拿出了 200 元募捐给他,使他可以去医院取出了骨折时固定在身体里的钢板。
“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不过他们自己不愿意我对外说出来”。
比赛,从比拼到享受
除了日常的工作,比赛奖金是全职攀岩者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王清华也对此跃跃欲试。
2005 年,休整后的他逐步恢复攀岩,并在这一年拿下了人生第一个全国难度赛的前五名。2007 年又迎来了他成绩的爆发,几乎包揽了所参赛项目的第三名。可第三名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满足的成绩,在参加比赛的最初几年,成绩也许是他最看重的部分。他甚至在南京的家里做了一个小小的抱石区,完全投入训练。有代表队的补贴,靠比赛奖金挣钱,王清华正式进入半职业化的攀岩生涯。


↑ 问鼎 RockStar
就像连锁反应被开启了一样,他在同年加入了国家集训队, 2010 年成为凯乐石的攀登队员,2014 年又成为 Scarpa 赞助运动员……每一个贴在他身上的标签,都是一个力量、水平、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直观体现,国内一流攀岩选手的名头当之无愧。
如今在每个赛季前,他依然会投入 100% 的精力进行训练。至于训练的强度,举个例子——可以一个月就穿坏一双攀岩鞋。但赛场上的得失,现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我喜欢参加比赛,享受比赛,让我保持年轻的状态”,王清华说,“这么说吧,比赛让我不堕落。”
等风来的岩者
如同一开始的那个选择题,在某种程度上,王清华能透露出他谨慎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显现出攀岩者“贪婪”的进取心,总是渴望去爬没有人完成的路线,希望征服难以企及的难度,享受未知与挑战。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花了 4 年的时间,终于在 2015 年红点了阳朔雷劈山的一条 5.15a(9a+)线路,也因此成为了国内首位完成这一难度的攀岩者。
按照攀岩界的传统,首位完攀某条路线的人可以为其命名,而王清华将这条路线称之为“飓风”,也许你可以从这样的名字中,感受到这条路线惊心动魄的程度,一并捕捉他在完攀后的激动心情。在完成后,他曾这样形容:这条线路难点的每个动作发力都用上我百分百指力,已经达到了我的极限,每次攀爬都在赌运气,等风来,也许真的就是巧合完成了。

王清华并不认为自己还能在完成一次“飓风”,庆幸的是在最后一刻刮来的那阵风吹干了指尖的汗水。更重要的是,他了却一个心愿:红点了雷劈山所有线路。
事实上,攀岩者的对手从来不是他人,更不是岩壁或者路书上的难度等级,攀岩者每一次需要战胜都是自己本身。所以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不竭尝试,才会满世界的去找下一个目标。
来聊聊下一个计划吧。听上去,衢州灰坪的 9a+ 路线和西班牙的旅攀已经在王清华的清单里。“线路一直都在,但有时候要等风来”,最后他这样
后记
嗯,等风来。在咀嚼了一会儿这句话后,我在想,攀岩算是他人生中的那一阵足够幸运的风吗?
我们常常将命运两个字放在一起,但在中文释义里,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是定数,运为变数,二者组合在一起,才能推动所谓“命运”的改变。不过这里并非要以任何唯心论来讨论飘渺的命理学,只是说回攀岩这项本身在中国就起步很晚的运动,十几年前连生活在城市里的弄潮儿们都鲜有接触,对于出身在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更是 “命中”闻所未闻的,是人生的不可能选项。
也是因为如此,王清华的经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偶然的不能再偶然的“运”的转机。世界上并不乏“XXX 改变命运”的说法,读书也好、艺术也好、运动也好,都是改变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每一个被改变的人自己所付出的汗水与坚持。
在采访之前,我在网上搜索资料,看到有文章里说:每个高手都有动人的攀岩故事。确实如此,只不过其实这样那样的故事无关出身或者命运,更多是因为真正的高手们总是都付出得足够多,所经历的失败和成功比常人更丰富,才有了戏剧化的跌宕起伏。
就好像不久前,18 岁的 Margo Hayes 完成 La Rambla 这条 9a+ 路线时的那张照片,流露出喜悦与难以置信交杂的表情,足以让所有热爱攀岩的人都为之动容。
何其有幸,因为攀岩,让我们能对他们的故事有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