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专访易思婷,关于攀登、探险和不止步追求的人生
“我喜欢外面,到外面去走,去攀登和探险,所以做什么的关键是我喜欢什么。而读学位的时光当时享受的也是那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我学习的终点止于得到那个学位就不再追求我喜欢的东西了,不就是固步自封了吗?”


编者按:
关于中文的攀登书籍素来不多,易思婷却撰写过其中数本,包括《睡在悬崖上的人》、《一攀就上手》、《我的露营车探险》、《传统攀登》等,都在不少中国岩友手中传阅。而她本人作为一名常青藤大学博士,没有循规蹈矩走向学霸的精英之路,反而跟随内心激情追逐攀登探险的人生,这样的故事总让人心生敬佩与共鸣。
正巧在不久前,传来易思婷 / Dave Andersonz这对夫妇暴走20天横越风河山野区的新闻,岩点也藉此机会电话采访了她,聊了下关于这次探险活动的细节以及她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当前攀岩发展现状的观点。

易思婷,曾在费城宾州大学计算机系学习获得资讯博士学位。发现攀登的魅力后即开始她的流浪攀登生涯,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国、蒙古等地,并屡屡获得美国的攀登奖金。目前是美国登山协会的副教练,自由撰稿人,LittlePo 户外探险领队。题图为易思婷眺望沙漠高塔。

为什么要横越风河山野区?
刚刚结束的风河山野区横越(Wind River Range, Wyoming, USA),易思婷和 Dave 走了 20 天,登顶 33 座山峰(最高 Gannett 峰,海拔 4207 米),全程 259 公里,总爬升距离约 21 公里。
这是一个颇为隆重的计划。Dave 过去十几年来在 Wind River Range 做了大量的探险活动,一直都想顺着这个大陆分水岭的地带走过去,把路过的能攀登的山峰都登顶了。也许这算不上一个超级壮举,但却是个很有意思的个人挑战,之于 Dave,这是一个夙愿。可多年来各种攀登探险计划一溜下来,竟然没有机会去做这么一个一直挂在心上的事情。

↑ Dave 登顶的山峰
时机凑巧,今年春天易思婷刚好因手术后需要静养半年。说是静养,其实就是不攀爬技术攀登路线而已。日常活动里,除了专注于写书之外,她还是花大量的时间健行爬山(hiking)。那么,“静养期”结束之际,做什么最独特有趣,又能够跟之后的正常攀登行程衔接起来呢?风河山野区横越计划就这么上台了。
因有着坚实的体能基础,和丰富的野外探险策划以及实施经验,就使用美国地质勘探局网上提供的等高线图,和计算机上的 Google Earth 以及 SummitPost 上的一些山峰的信息,他们策划了这个路线(如上图),准备花 15 天时间登顶 43 座山峰(均属于不超过 5.8 的技术攀登或者 50 度的冰雪坡)。这个计划书参与了 Ultimate Direction 的 FKT(Fastest Known Time)项目比赛,脱颖而出获得了资金及装备上的赞助。
临行之前,他们特地到路线上两个离公路大约只有十几公里的地点去藏匿了两个防熊桶,用做他们的中途补给。
接下来,他们就从 Union Pass 出发了(上图小绿人处),计划在 South Pass 终止。一路餐风露宿,但也有美景相拥。

易思婷说:“Sierra 以及 Cascade 那两片山脉,一南一北在西海岸相呼应,闻名于世,不知多少人已经走过那里。风河山野区这一带,因地处偏远,少有人迹所以也不为人口传颂。然而在我的观点里,它却比前两者更美丽。”(注:Sierra 山脉在加州和内华达之间;Cascade 山脉在华盛顿州。)


↑ 沿途可在高山湖边远眺,也能发现原野上奔跑的大角羊群
行程中除了有两处因地处群山环绕,需要原地留多两天好遍登各峰而设置大本营之外,基本每天都是负重行走 20-30 公里。
尽管事前已经利用工具策划好行程,且技术攀登难度并不高,但是因为一路上有很多巨大石块挡道,有时甚至必须手脚并用的爬行,所以大大降低了行进速度。偶尔,还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比如发现攻略准备里登山的路线跟实际情况相悖,不符合登山条件,以为只能放弃,结果绕过山来一看却找到了上山的路。
所有这些小问题加起来,进山十几天后,行程就比原计划有些滞后。“最后我们面临的困难就是食物不足,以及天气即将转变的威胁。”易思婷说,“我还记得每天肚子好饿,然而必须节约粮食就不能多吃几口。那时候好难受啊,唯一的动力就是如果第二天预计会到补给地点的话,我就满怀希望的憧憬着补给罐里的巧克力,作为鼓舞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偶尔碰到人,我们就跟他们要一点吃的,哪怕只是一个干粮棒,也好幸福。”易思婷笑着说道。


很多美国的露营地,其实就是一个宽敞的平地,让你停车驻帐篷而已。别说抽水马桶,甚至连 out house(就是个小木房子里面有个坑给你方便)都没有。想要上小号的话,找棵树躲着就好;想要上大号的话,那就找棵更大的树!不过需要在树边挖个深洞,完事后再把洞用土填好。这次风河谷横越,当然也是同等待遇,不仅如此,还要把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包括手纸哦)装到包里背出来。
“Leave No Trace(不留痕)”,易思婷说,“是户外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准则”。


如何进行探险型攀登?
借此机会,岩点也借此向易思婷讨教了一下如何进行探险型攀登。
“探险型攀登,和专门攻克路线难度的技术型攀登,是相差很大的两个概念。”
“我和 Dave,其实都是探险型的攀登者。作为攻克路线难度型的攀登者,你可以抱石 V10,或者运动攀爬难度 5.12、5.13 以上,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完全可能做不到我们这一路上雪峰的登顶,虽然它的技术难度不超过 5.8,雪峰坡度也不超过 50 度,却是一个相当有难度份量的探险攀登。”
“我有个学生跟我问过,我在岩馆里能爬 5.13,为什么报告里那些被赞助的运动员却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来爬一个山里的 5.8 结组路线?然后我回答他说,因为你的重点放错了,所以你没有理解。探险型的攀登活动,通常难的不在于路线的难度,而是接近路程,海拔高度以及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的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做类似的探险攀登的话,必须首先培养高山登顶的经验,高海拔健行的体能,和对各种风险因素的知识的掌握,来培养正确的高山攀登感觉。技术攀登的难度,往往反而在其次。如果没有正确的高山攀登的感觉,即使技术攀登能达到 5.12 或者以上,也会出生命危险。”

最后,因粮食即将短缺,以及迫在眉睫的一个暴风雪的威胁,易思婷和 Dave 只好忍痛放弃登顶最后 10 座山峰的计划(原计划 43 座山峰,完成 33 座)而提前走出风河山野区。这是一个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的理智决定,如 Ueli Steck 所说,成功的攀登,就是能安全回家。
家是什么?家是 Magic 啊!
12 年前,易思婷被朋友带到纽约州的 Gunks 第一次接触传统攀登后,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传统攀登。之后辞去原有工作而转为职业攀登教练后,就买了一辆货柜式箱型车改装成了一个移动的家,名字叫做 Magic。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住到车里去?对他们来说,这是待遇下调的表现。然而对于一个餐风露宿的 dirt-bag 攀爬者来说,不用每天睡帐篷里,而是拥有一个流动的温馨的小家,这是一个升级的待遇啊。”平时,他们就在车上工作,或者开车去攀登的地方。时至今日,他们已经在 Magic 里居住了五年多了。



“会不会现在忽然要你住回公寓去的话,反而不习惯了呢?”我问道。
“其实也不会了,”易思婷笑着说,“Dave 和我也有想过哪一天就找个地方定居下来。也许再过两三年,就在犹他州南部吧或者附近一带找个地方,总之就是接近攀爬圣地了。”到时候就是平时住家里,等去攀岩的时候就带着移动的小房子去,应该是最美好的计划吧。
“如果,有人也想住在车里,省房租,或者玩玩,抑或很严肃的想要启动一段攀旅生涯,你有什么建议吗?”我又问道。
易思婷说,“其实我会先建议租一个过一段时间看看,会不会适应。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改装后的小 Van 出租,完全可以先试一段时间再决定看看是不是适应这样的生活。你会发现,平时必须计划好兼顾吃喝拉撒的各个方面(如哪里去洗澡,哪里方便上厕所)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事情。短期可以,长期的话,有人会习惯,有人不会习惯。”
“Magic 太小,东西也不能多买了,”易思婷说,“以前我还是很喜欢买东西的。”
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来自理工科的学习训练(有问题立刻理性的列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也是被自己选择生活方式所塑造。
为什么做攀登教练?
“做攀登教练,是不是太浪费博士学位了?”
许多人都会对这个问题好奇,但易思婷的回答却很简单,“我喜欢外面,到外面去走,去攀登和探险,所以做什么的关键是我喜欢什么。而读学位的时光当时享受的也是那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我学习的终点止于得到那个学位就不再追求我喜欢的东西了,不就是固步自封了吗?”
从当年在 Gunks 里跟攀做小白开始,易思婷走过了很长的一条路。因为喜欢,就又系统地学习了各种跟攀爬和登山相关的知识,接受正规训练。自 2008 年开始,在 NOLS(美国著名攀登学校)和各大户外机构教授攀登课程。从 2013 年开始在台湾、大陆以及美国等地以中文教授传统攀登课程(如 2018 年又有一期即将开始:半自助美国传攀课)。
其他令人瞩目的攀登成绩如下:
2012 年首登格尔山区的喀麦隆峰(Grade V, 5.10 M5);
2013 年首登四姑娘山区的大仰天窝蜂(Grade IV,5.10);
2014 年两次登顶酋长岩,一次与古古(中国 CDMI 教练古奇志)合作经由 Salathe 路线登顶;一次与朋友 John Cunningham 合作经由 The Nose 路线登顶。

↑ 与古古在路线 Salathe 上
2015 年独攀大墙路线 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2015 年开辟四姑娘山区鹰嘴岩东峰的新路线:神秘月饼(Grade V,5.10R 760 米)。

2015年,与职业攀岩运动员三文鱼(刘赟卿)合作在 50 天内连续攀登美国荒漠的 40 座高塔。

↑ 易思婷与三文鱼(刘赟卿)
从 2008 年开始,易思婷曾在 NOLS 攀登学校任教数年,亦是美国登山协会 AMGA 的副教练(AMGA Assistant Rock Guide),并开始撰写前文所提到的那些书籍。正如她说的,因为喜欢,就会去学习,去做。人的一生,不应该止步于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她发现了广阔的户外更有趣的人生,于是便发足奔去追求,在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赚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以此谋生。有比这更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 易思婷在台湾龙洞教学
那么,请谈谈你对当前大陆/台湾攀岩发展现状的观点吧?
“台湾很小,攀登地形较为局限,所以发展不是很容易。”易思婷说道,“而大陆,则不一样。目前大陆发展的趋势,将来不会缺乏能爬难度系数极高的运动或者传统路线的运动员。但是,攀岩运动作为一种可以全民皆可的健身形式,却还没有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比如说,路线开发者们往往专注于开发 5.12 或以上的路线;岩友们也对攻克超高难度的路线更感兴趣。然而,攀登,并不仅仅是攻克技术难度高的路线啊。”
“如果持续推行这种攀岩的‘精英’文化,使得进入这项运动的门槛看着很高,终将会不利于发展推广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相比较之下,在欧美,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就很大。只要是攀岩爱好者,一样能接受系统的训练,可以做技术登山,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的 5.9-5.12 之间的路线来磕线。”
“所以,希望未来大陆岩界会更注重发展其群众基础而不是只专注精英吧。”
※ 图 / 来自易思婷和 Dave Anderson,并由他们授权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
1、岩点与易思婷的电话采访录音;
2、易思婷个人网站关于风河山野区穿越的记录: 之一,之二,之三;
3、易思婷个人网站关于露营车 magic 的介绍;
4、所有照片及录像版权属于易思婷和 Dave Anderson(岩点已取得同意在文章中使用这些照片和录像)。
岩点招人啦~~~
如果你爱攀岩并且在找工作
欢迎来岩点展现你自己
悄悄告诉你
有一整个月的攀岩假哦!
一入“爬”门深似海
找到一群既能正经又能疯癫的“爬友”很重要
关注岩点官方微信并留言“进群”两个字
然后你就能在岩点的“爬友”群里找到他们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