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在上周六举行,从地铁五号线颛桥站出来,沿着一路看不到一家便利店的沪闵公路走了 600 米左右就能看到岩蜥年赛的招旗了。拐进去后,沿路立着一排 20 公分厚的样板墙,上面画着非常“欧洲小镇”式的假门窗,加上没什么人,显得格外偏远萧条。
当我寻着许多凯乐石的旗帜找到蜘蛛侠的地址所在时,这家号称上海最大的室内攀岩馆里已经人声鼎沸了,顿时有种重回闹市的穿越感。

↑ 如果非要对第一印象说点什么的话,就是远到一言难尽

↑ 上午11点左右,已经人头攒动的现场
果不其然,在进门的前三分钟,我就已经遇到了不少朋友以及平时能在攀岩馆看到的熟面孔,有些是来参加比赛的,有些也和我一样来当围观群众。
即便作为一场民办赛事,岩蜥年赛也依然有一长串的赞助商名单,包括了凯乐石、The North Face、Scarpa、SINGROCK,当然还有一些运动饮料、能量棒和攀岩护手霜之类的实物赞助——这多少证明了这场赛事的重要性,至少在上海或者华东区域的攀岩圈内。
至于参赛人数,我在公布的参赛名单上数到了 203 个,包括了少儿组和新人组的难度赛(即顶绳攀爬比赛)以及男子 / 女子甲 B 组、男子 / 女子甲 A组、男子专业组的攀石赛。除了岩馆的老岩棍们,更有邱洪树、王清华这样的国家注册攀岩运动员的名字在列,这也使得男子专业组决赛成了当天晚上我朋友圈被刷屏最多的小视频。
赛事的主办方叫做岩蜥,这个在 2006 年(也有说是 2005 年)成立的平台一开始是攀岩爱好者们搭建的网络论坛。即便在如今论坛这种媒介形式早已式微的今天,当你在网络上进行一些攀岩相关的中文搜索时,依然总能被链接到这个论坛当中,其中某些 ID 甚至已经成为知名的攀岩运动员。
岩蜥从 2008 年开始定期举办这类岩圈赛事并持续至今,每个季度也都有相应的季赛,不过一年一度的年赛依然是重头戏,维持在 200 人左右的参赛规模。
当然,静止的照片无法传达现场一轮又一轮的赞叹,所以我们先放上几张 gif 一睹为快,在动态的图片中感受下攀岩竞赛的乐趣。

↑ 一张帅小树

↑ 又一张帅小树

↑ 一张帅小黑

↑ 又一张帅小黑

↑ 一张帅悟空

↑ 现场还有高空扁带,恐高症患者觉得够刺激吗?
据岩蜥的工作人员跟我们透露:这次的攀石上准备了 34 条路线,包括预赛的 22 条和决赛的 12 条。为了便于记分,除了 Top 点之外,每条线路当中都还会设有一个称之为 Bonus 的得分点。
以男子甲 A 预赛为例,一共有 6 条需要完成,一次完攀就会被记为 1t1,一次摸到 Bonus 点就会被记为 1b1。试攀了 3 次才完攀或拿到得分点一次,就会被记为 1t3 或者 1b3。基本可以理解为后面的数字越少,分数越高。

↑ 继续用一张成绩公布单说明比赛规则
然而并非每一条线都可以被征服,在男子专业组决赛中的 4 号路线就一直都无人完攀——连定线员也未必。
来自 High Five 岩馆的小王同学知识普及:“这就好像好的教练未必会打篮球一样,定线员也不一定能完攀自己所定的路线,但对这条线如何攀爬的意图一定很清楚,因为他们脑子里已经存储了一系列的动作库”。
我在匆忙间也拉住这次定线员之一的范毅顺便问一句关于定线需要考虑些什么,他则表示,定线不仅仅要定难度,也要考虑攀爬的观赏性等综合因素。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系列优美的攀岩动作,以及如何以奇怪的姿势挂在墙上。

↑ 据说小树(即邱洪树)当天又圈粉无数

↑ 一言不合就DYNO

↑ 分享一个即将成为冠军的背影

↑ 俗话说,攀岩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并不打算详细报道比赛结果
如果你特别想知道的话
请移步岩蜥论坛了解详情
不过在得知男子专业组杀出一匹黑马夺得第一的选手是小黑(孙泽亿)之后(毕竟很多人认为冠军会非国家注册的攀岩运动员莫属),我还是在微信上追问了他一句感觉如何。他回了我几个字:感觉非常棒!嗯,作为第一次参加年赛的选手,这个成绩实在是不能再惊喜了!
需要承认的是,某种程度上,民办的赛事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一般来说不会有固定的场馆,选手和观众也几乎都是扎堆在一块儿。难度赛中,我甚至看到有选手脱手后跟着绳子摆荡到VR直播的区域,并撞翻了一瓶饮料,中间也听到有人抱怨没有足够的热身区。作为围观群众,我只想表示,漫天的镁粉真是新鲜美味:)
事实上,与其说是一场比赛,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攀岩圈内部的年度大爬梯。我在和其他岩友聚在一起闲聊时,他就一直感慨,现在的年赛没有过去那么有意思了,许多学生参赛,都是不认识的人。不像过去,大家一起参加比赛,结束后吃吃喝喝,多开心。
另一方面,也有人在比赛结束后贴出了一群人的合影,并且感叹明年自己也该参赛试试。
这一切看上去都很随意,并且充满了年底聚会的热闹气氛,毕竟对于攀岩爱好者们而言,还有什么比攀岩比赛更好的聚会形式呢?
※ 部分现场图片来自岩友章鱼
摄于 2016 岩蜥年赛,感谢岩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