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刚到镇上时我就没法不注意它,北面垂直陡峭,高耸的石灰岩岩壁动人心魄。它是落基山脉中的地标式山峰,上面有近 10 条多段结组线路,既有 6 条具历史意义的传统线路,也有更现代的攀爬路线。

第一条线路诞生于 1961 年,是东北面一条 450 米长 5.7 传统线路,由传奇登山者 Brian Greenwood 和其队伍首攀,如今是落基山经典。
我和搭档爬了这条线,确实是典型加拿大落基山风格:松石落石、保护点稀少、Run-out。10 米的 Run-out 并不少见,攀爬中得随时提醒自己“不能掉”。90 年代,两位来自安大略省的攀登人在领攀者坠落后身亡,因为所扣进的保护点没有承受住冲击。攀爬 Ha Ling 峰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攀岩诞生之前那些老一辈攀登者所执行的“leaders don’t fall”(领攀者不能掉)规则的意义。这部分攀岩历史在这里被有意识地保留和传承下来,使得一条被爬了半个世纪的线路仍然极具冒险性,挑战每一代攀登人。

现代线路的代表是 600 米长的 5.10d 运动攀线路 Sisyphus Summits(西西弗斯顶)。多年以来它曾是北美最长运动攀线路,直到被墨西哥小马蹄的 Time Wave Zero 和美国华盛顿州的 Infinite Bliss 超过。这条线于 1994 年诞生,由 Roger Chayer, Hugh Lenny and G. Hill 以从上到下的方式(rap-bolted)开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
这两条线只是对 Ha Ling 峰上牛线的一瞥,历史上无数强壮攀登队伍将目光落在这里,骄傲地完成各种首攀,创造了各种历史,直至今日还有队伍在磕新 projects。
这座重要山峰在攀岩路书中一般被写作 Ha Ling Peak, 后面还会加个括号,里面是“aka:formerly Chinaman’s”(即:前中国佬峰)。我很好奇,在加拿大攀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天人尽皆知的这座山,怎么跟一个中国人发生联系?
本地攀登者 Chris Perry 在他非常棒的路书《Bow Valley rock》里提到 Ha Ling 峰的故事:1896 年一名叫 Ha Ling 的中国厨子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作,他跟人打赌,如果能在 10 小时内往返镇子里的这座山便能赢 50 加元,这是铁路工人一个夏天的收入。
这件事在当地成为新闻,本地媒体 Medicine Hat News 在 10 月 22 日的文章里记录了这次赌约,报纸里写他于前天早上 7 点出发,回来刚好赶上午饭时间,可没人相信他真的做到了。Ha Ling 不得不带着一群质疑者再次爬到山顶,这次他在原来小旗子旁插上另一面大得多的旗帜,这下坎莫尔镇上的每个人都能看到。

这简短故事更加勾起了我的兴趣,这个 Ha Ling 是哪里人?之前攀登过类似山峰吗?他为何来到新大陆?
我在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发现全是引用同一段话,再无更多细节,直到我读到 Jerry Auld 的文章。此人是一位作家,作品是与高山有关的故事,本身也是攀登者,来自离坎莫尔一小时处的阿尔伯达省主要城市之一卡尔加里(Calgary)。他对 Ha Ling 的故事产生兴趣是因为时间,Auld 原以为这次首攀发生在周日,因为这是休息日,然而他发现那天是周四,Auld 觉得很奇怪,并一路挖掘下去,这个故事渐渐丰满起来。
Ha Ling 来自湖南省,该省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有雪峰山脉,南部为五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也许 Ha Ling 就是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19 世纪末的中国极为动荡,外有侵略,内有农民起义,这个 28 岁的年轻人或许因为躲避战乱漂洋过海寻求安宁。Auld 通过研读历史,以虚构的方式想象当时发生了什么。
故事要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讲起。今年是加拿大建国 150 周年,150 年前,四个东部省份联合在一起成立新国家,1871 年西海岸大省英属哥伦比亚加入,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 10 年内修建一条连接东西部的泛加拿大铁路。
这个入国条件掀开了加拿大落基山脉的一段崭新历史。班夫、坎莫尔、卡尔加里……无论今天这些著名山地小镇或商业重镇,它们的历史皆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开始。修建铁路需要人力,加拿大政府实行其一贯做法:吸引移民。劳力们从美国、欧洲、亚洲各地来此,他们以种族被分配到不同岗位。最艰苦和危险的工作被交给中国人,报酬却只有其他人的一半。只在英属哥伦比亚省,1881~1884 年间,至少 1 万 7 千人来到加拿大修建铁路。他们在石头中炸出通道,清理路基,填造护坡,土地滑坡和爆破夺走许多人的性命。Ha Ling 算是幸运的,他得以在后勤当厨子,但仍无法逃离白人的歧视。

在镇上一个昏暗嘈杂的酒吧,刚拿到报酬的铁路工人聚在一起大声喝酒吹牛。其中一个自恃领头羊的白人灵机一动,打赌谁第一个爬上门口那座险峰便能得到 50 加元奖励。在整个酒吧里,Ha Ling 看上去是最不可能完成任务的人,这个赌约便被安到他身上。这个中国人看上去瘦弱、安静,人们认为他肯定会失败。他们又进一步在赌约上加了限制条件:10 个小时内往返,但 Ha Ling 接受了挑战。

山区十月已是晚秋,早晚气温可到零下,第一场雪随时可能到来。好在这里的天空总是晴朗,即便变天也大多发生在午后。Ha Ling 要挑一个日子,他选了阴历的九月九。九是一个“阳”数,九九便是重阳,是中国传统中年轻人外出登高、遍插茱萸的日子,Ha Ling 决定于这天攀登加拿大落基山脉中这座 2407 米高峰。他于一大早出发,用了四个半小时上下,午饭时间赶回镇上,成为第一个登顶这座山峰的人。
Auld 为这个细节着迷,它将坎莫尔的攀登与遥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落基山脉历史的一部分。只是这个联系花了近一个世纪才被认可。
回到 Ha Ling 登顶之时,考虑到此山还没有名字,当地报纸建议将其命名为“Ha Ling 峰”,用来纪念这位中国厨子的大无畏。然而这建议被忽视,镇上居民称它为“中国佬峰”,故意不提首攀者的名字。很快 Ha Ling 和他的事迹便被遗忘,这个中国厨子的壮举被淹没在时间长河中。

直到 1965 年,阿尔伯达历史协会(Historical Society of Alberta)重刊了当年的故事,这促使一位住在班夫的历史学家 Jon Whyte 撰文倡议将这座山峰的名字改为理所当然的 “Ha Ling Peak” ,但这个建议被无视。
民间继续这样叫,而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及时已经是 1980 年。大家发现这个标志性山峰在官方名册中还没名字,是时候正式收录将此进去,可是否应该保留“中国佬峰”的称呼?那位历史学家不同意这样做,他再次抗议,再次被否定。这次有 1522 名坎莫尔居民签下请愿书要求保留,认为这是小镇历史的一部分。
最终的改变来自华裔的发声。1997 年,在坎莫尔和卡尔加里的华裔社区发声要求改名,负责的政府部门召开听证会,支持和反对的人各自表明看法,华裔认为“中国佬峰”的称呼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最终负责人决定改名,认为这个名字具冒犯性。至此,这个一世纪多前就被赢下来的赌约终于被履行,Ha Ling 这个中国厨子也被写进加拿大攀登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