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云蒙峡岩场发生一起攀岩事故。根据当事人在网上发布的事故报告,一位攀岩人在先锋一条新近开发的线路时,因手点断裂而坠落,以头下脚上的姿势冲坠,身体翻转后面部直接撞击岩壁,导致面部多处骨折和割伤。
万幸地是,这位岩友及搭档皆佩戴了攀岩头盔。尽管攀岩头盔不为这种撞击情况专门做测试(点击查看攀岩头盔一文),但还是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在这起事故中,保护员佩戴头盔的原因也很明显——落石。一般而言新岩场更可能有落石,根据事故报告,这条线路有好几处明显松动石头,直接受威胁地便是保护员。
冲坠是攀岩运动的一部分,讨论如何有“好”的冲坠比避免冲坠更实际
在事故报告中,作者总结了三点:岩点断裂,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攀爬心理,他认为应在遇到第一个松动岩点时就停止攀爬;最后是攀岩经验不足,导致冲坠动作不理想。
前两者是冲坠的原因,第三点影响到冲坠的好坏。当然,如果没有冲坠就没有事故,但在攀岩,尤其是运动攀中,冲坠是这个运动的一部分,讨论如何有“好”的冲坠比避免冲坠更实际。
因为风吹日晒,也可能因为石质不佳,或像这样的新岩场,野外岩壁有落石,这是无法避免只能接受的事实。
“野外攀爬,爆点常有,这点攀爬者需要正确判断,之前有其他攀爬者爬没出现爆点问题,不代表不会没有碎石,所以攀爬者需要自己承担风险,开线者已经尽可能清理碎石。”有丰富开线经验的凯乐石寻岩团队领队谢卫成如是说。
何川曾打量过这条线路,他的结论是“上下一共有三条脊,冲坠落到这个区域,受伤可能性很大,所以说这条路线的固有风险很高。”他用攀冰时的原则形容如何应对这种风险:leaders don’t fall.(先锋者不冲坠)如果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到这点,应慎重考虑。
作为攀岩人(攀爬者和保护者),在上墙之前预先了解可能的风险,做出评估和判断。
正如“原上草”在“盗版岩与酒”论坛中所言:提高读线能力,提高对应风险的能力,攀爬者和保护员充分交流,相互提示风险,应是正解。
在运动攀中,冲坠是这项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ma-pi10 @Flickr
接连不断的风险评估,这是攀岩的一部分,也是它的吸引人之处,这是攀爬者应该具备和不断提升的能力。
大部分情况下 先锋冲坠应该给缓冲
即便如此,冲坠仍会发生。这次导致不正常冲坠姿势(头下脚上)的原因是左脚被什么东西绊到,可能是台阶,也可能是绳子。当时攀岩人上肢已在屋檐上,因此看不到脚的位置。固然,作为先锋者应时刻注意脚的位置,尤其注意不要把脚放在绳子后面,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这次事故中,当攀爬人无法做到这点时,便是合格保护员出场的时候。作为保护员,在发现攀爬人的姿势、位置或动作有潜在危险时应指出,最常见的情况便是提醒攀爬人永远不要把脚放在绳子和岩壁之间。
事故报告作者认为这是事故发生的最大因素——脚被绊倒栽,次要因素为刚好撞击到棱脊上。
可根据当事人对保护情况的描述,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
“保护员在保护过程中位于线路正下方,冲坠发生的第一时间重心向下坐,锁死保护器,没有其他操作,由于一直担心冲坠,绳子长度也一直没敢给太大…… ”
这个描述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硬冲坠”(hard catch),其中的“绳子长度也一直没敢给太大”、“冲坠发生的第一时间重心向下坐”是造成“硬冲坠”的常见原因。在冲坠中,如果给足缓冲,即便以不正常姿势冲坠,人与岩壁接触时的冲击力将大大减弱,受伤的可能性极大降低。
谢卫成在阅读事故报告后得出同样结论。他说,“这个事件,保护者在攀爬者冲坠时没给缓冲,是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这件事也有其复杂性。如果恰如何川所言,这条线路只要冲坠就极可能受伤,则不确定缓冲是否能带来更好结果。绝大多数情况下,缓冲一定要给。
mountain project 展示过一个案例,图中攀爬者冲坠,保护员下坐(如图所示)带来硬冲坠,可能导致了先锋者头下脚上地坠落。图片来自mountainproject.com
缓冲在先锋冲坠中非常重要。《 Sport Climbing, From Toprope to Redpoint, Techniques for Climbing Success》一书作者 Andrew Bisharat 在书里写,“除了能正确操作保护装备外,给缓冲是最重要也最没被理解的保护技巧。”
这是一本运动攀入门书,内容很系统全面,时翻时新。
对坠落的恐惧是人之本性,在看到搭档坠落时,最自然的反应是收绳、下坐、往后跑,将坠落长度降得越短越好;作为先锋人,也经常不自觉地在要冲坠之前喊“收绳”。这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硬冲坠——攀岩人被甩到岩壁上,造成头下脚上、脚踝扭伤、背部撞伤,甚至头部撞击……这进一步加深了对冲坠的恐惧。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甚至说是一种较常见的错误认知。
邱洪树说,“没学过只看过先锋保护的人,会觉得保护就是攀爬者冲坠后用绳子拉住对方。看过太多人这样做了,包括很多外国人。”三文鱼则表达得更直接:“不会缓冲=不会先锋保护。如何给缓冲是一种技巧,但缓冲在先锋保护中是必要的。事无绝对,在特别情况下,采取紧急制动为了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这个视频讲解了先锋冲坠的要点。
快速科普:为何缓冲如此重要
理解软硬冲坠,要先介绍一个词,Impact Force,冲击力,这是当坠落停止时攀岩者感受到的力。它直接决定了这是一个好冲坠还是坏冲坠。如果冲击力小,无论身体何处碰撞岩壁,很可能也不会对攀岩者产生多大伤害。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到冲击力的大小?坠落产生的能量,和这个能量的分配。
攀岩者坠落(运动物体)产生的能量用中学物理等式就能理解:Ek=mv²/2。即动能(冲坠产生的能量)等于攀岩人重量的 1/2 乘以速度的平方,这个速度是绳子开始停止冲坠时攀岩人下降的速度。这意味着,冲坠越长,带来的速度越大,也就产生更大的动能。
但这是否意味着越短冲坠越好?并非如此。最终的冲击力取决于多少能量被冲坠者感受到,它取决于能量的吸收和分配。
Dean Potter 在线路 Epitaph上的超长冲坠并非意味着更大冲击力。
能量被吸收分解的越少,冲击力越大;被吸收越多,冲击力越小。现代攀岩绳的发明大大增加绳子的延展性,使得攀岩人感受到的作用力更小。攀岩所使用的动力绳在受力时被拉伸,此时大部分能量被绳子吸收,最后到达攀岩者身上的力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如果不是动力绳,比如说,静力绳,会发生什么?多半绳子会断裂。即便绳子没断,安全带也可能断,攀岩人也会遭受内脏破损等严重伤害。所以永远不要用静力绳攀爬。很多人知道这点,但还有很多不被意识到的静力绳,比如菊绳、扁带,它们都不能承受冲坠,在使用时格外注意。
确实,当冲坠越长时产生的力越大,但更多的绳子会减小冲坠系数和作用力,因为绳子相当于弹簧,弹簧越长就能伸展越长并吸收更多的作用力。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在 1.2 米的绳子上冲坠 2.4 米所带来的力与在 9 米绳子上冲坠 18 米的冲击力一样。因为更长冲坠所产生的能量被更多绳子吸收。
但这是否意味着越长的冲坠越好?也未必。如果下面有台阶,或者凸起(比如钟乳石),或可能坠地,则不应给太长冲坠。
除了绳子吸收动能外,还有一个方法——保护员的动作。运动攀中,大部分人从自己的安全带上打保护,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能在冲坠发生时动态反应。一项测试显示,如果在冲坠发生时保护员被往前或向上拉动,冲击力可以减少 15% 至 30%。
在软冲坠中,保护员被拽向空中,弯曲双腿,以脚接触岩壁。图/REI
AMGA (American Mountain Guides Association,美国山地向导协会) 教练Jeff Ward 解释如何做先锋保护。
先锋保护技巧:给软冲坠的艺术
1.平衡风险。软冲坠意味着更长冲坠。如果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先锋者坠地,或撞击到突起物、平台,则尽一切可能减少冲坠距离。比如在前三把快挂时,冲坠可能意味着坠地,此时保护员应离岩壁尽可能得近,不要给太多绳,将系统中的松绳量减小到最少。
2.不是给绳越多越好。只给必要的绳量,让绳子保持一个轻微弧形即可。有些人给太多绳,以至于身前的绳子一路坠到地面,这将带来不必要的超长冲坠。
这是合适的先锋保护绳量。图/REI
3.准备随着冲坠而动。当冲坠发生时,你往往会被绳子拽向岩壁或向上拽起,提前预估是否可能碰到什么障碍物,当你往前荡去时,伸出脚去接触岩壁,保护自己。
4.蹲下,当冲坠发生时站起,甚至上跳。(这适用于保护者与攀爬者体重相当的情况,当保护者比攀爬者重时,这更为重要。)站起或上跳的时机把握很关键,要在力量到来时行动,太早或太晚都没什么用。
保护员以下蹲姿势准备好迎接冲坠。图/rockclimbeveryday
5.如果保护员比攀爬者体重轻,冲坠后你很可能发现自己荡在空中。此时要保证自己靠近岩壁,这样冲坠发生时只会往上跳而不会被拽着砸向岩壁。如果体重相差太多,还需格外注意第一把快挂的位置。如果保护员被一路拉向这里,保护器将撞击快挂,这不仅会给保护员带来较大冲击力,也可能会伤害保护器。解决办法是要求先锋者在攀爬时扣进更多快挂后下来解掉第一把快挂(或更多,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另外, Edelrid 最近推出的 OHM 也是通过增加冲坠时绳子和设备之间的摩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6.如何给软冲坠是一项艺术,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明确告诉你在所有情况下该如何行动。冲坠情况多种多样,你需要做出自己的权衡和判断。
7.先锋保护不简单,给软冲坠只是其中的一个技巧,并非知道怎么用 Grigri 或 ATC 就可以了。先锋攀爬比顶绳攀爬的风险大得多,如果不擅长先锋保护,可能会带来严重危险。对先锋者而言,与你信任的保护员搭档,不要将自己的生命轻易放在他人手上。作为保护员,对自己的能力有评估,确认能给安全的先锋保护时才去这么做。
多爬一条线更重要,还是安全更重要,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