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罗振宇的话说,过去两周我都在为你们,我亲爱的岩友们读书。这篇文章在几周前就打算写,因为考虑到大家春节期间可能没得爬,得找点精神鸦片。拖更到现在它可以做新年愿望清单了,不是人人都说要多读几本书么。但列书单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因为说到底,每个人对精神产品的评价差别很大,我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药。
但凡列书单有两个方法,一是大众投票,就算你不喜欢也怪不到我,这是人民的选择;二来就是极其私人的推荐了。我决定先从后者着手,这也是为什么我得闷头读书的原因,总不能给你们推荐我没看过的书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中文版的攀登书籍少得可怜。放“Rock Climbing”在美国亚马逊书籍类别上一搜,3,955 个结果,去掉“Rock”的泛攀登类是多少? 33,789。你知道中文攀岩类图书有多少吗?33……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看的不少攀登相关的书都是英文。但不能要求每位岩友都去读英文吧,不然这个书单就太不接地气了,还得以中文书为主,这就让选择变得极其有限。
最终的结果是书单的范围并不局限在攀岩这项运动和行为本身,也包括登山、徒步、甚至与攀登完全没关的内容。但在骨子里,这些书与攀岩分享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事实也是,其中很多书被硬核攀岩者视为圣经(就像 19 世纪的约翰·缪尔在攀岩者心中神圣的地位)。
睡在悬崖上的人 | 易思婷,2013.5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个美丽的意外。听说过易思婷,主要是因为她去年跟三文鱼一起在犹他州爬高塔庆生,但一直没深入了解她的故事。感谢这篇文章让我在前期研究时找来读,没读几页就跟挖到黄金一样惊呼起来。
她居然当过“脏袋”!(Dirtbag,英文俚语,以前有贬义,攀岩运动兴起后专门用来指一种最大化攀岩时间的生活方式。一般情况下意味着没有全职工作,跟着岩壁和季节旅行。)
还翻过垃圾箱!(Dumpster diving,它在北美很流行,分好几派,有人是出于节约食物减少浪费,有些是睡在街头的流浪汉,还有一个群体就是攀岩脏袋们了。不翻垃圾箱的都不算硬核脏袋,另外一个脏袋必备技能是在餐馆里捡剩食。)
本是常青藤大学博士毕业,却决定去当户外讲师,易思婷是一个活生生的跟随内心激情的典范,更了不起的她还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女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我都想不出第二个像她这样的攀岩人。
同为女性,且来自相近的文化和家庭,我非常理解她比欧美同龄人们,尤其是男性攀岩者们所面临的更多阻力。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她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坦诚自己的挣扎,令人感动。
我经常和很多攀岩朋友感慨,生平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更早地接触攀岩。80 年代生人,出生在地球上的这个角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应该庆幸它没有发生得更晚。易思婷也如此,她是直到去美国读博后才开始接触户外运动,在划皮划艇、登山之后才真正发现并爱上攀岩。好在她在美国,这是一个有成熟户外行业和一个强大而活跃户外社区的地方,让她一步步偏离原本的轨迹,走到今天这条路上。
尽管书里关于攀岩的段落不多(排版也不尽善尽美,结尾很仓促),但里面的攀岩不是一种中产阶级的休闲运动,而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之路,因为它能将人带到一个更高更远的境界。
最后多说一句,她的文字很好,不像现在很多大陆年轻人写的旅行书,首先语句就不通。易思婷的文字简洁流畅,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还时不时让你忍俊不禁。比如这段,女岩友看了一定会心一笑:
“爬紧烟囱路段的时候,通常也是我感谢我的小胸部的时候,说实在的小而美的胸部才是运动良伴啊。”
除本书外,她还出版了两本攀岩教学书和几本翻译作品,大陆出了一本《看图学攀岩 易思婷基础攀岩教学》,也可找来看看。
登山圣经 | 考斯,2007.4


它的英文名是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1960 年出版,至今已经出到第八版(2010 年版)。攀登届将它亲切地称为“攀登者圣经”,中文版就直接用这个名字了。跟“圣经”一样,人手一部,我也有一本第七版的英文书放在床头。
跟“圣经”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它能一直读下去。这本书我至今没看完,只看了对我目前所从事的攀登形式有启发的部分。等将来打算爬其他类型,就回头找相应章节来看。一位更有经验、爬得更久的攀登者在本书的亚马逊页面上这么写:
“基本上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信息都对我在山中时起过帮助。我翻了太多次自己的那本 1979 年版的,它现在比奶奶的《新约全书》还要破。自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至今,我在华盛顿瀑布山和奥林匹克山(Cascades and Olympics)区域爬了几十座高峰,既有险峻的雪山和冰川,也有技术山峰和攀冰。我爬过帕特米甘横移(Ptarmigan Traverse),上过 Pickets 的八个高峰,三次登顶瑞尼尔山(Mt Rainier)。说白了,如果没有这本书所提供的知识和技巧,我早就在尝试的过程中死翘翘了。所以,在你开始攀登之前,读这本书,上上课,活下去。”
还需更多介绍吗?
孤身绝壁 | 亚历克斯·汉诺德及大卫·罗伯特


这本书的英文出版于 2015 年底(中文版即将出版),讲的自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强无保护攀登者汉诺德的故事。书有两条线,一条是汉诺德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另一条是罗伯特从一个记录者角度的观察。
汉诺德的部分非常口语化,很好读,你会发现他的用词跟平时视频里没两样,很多俚语:stoked, psyched, cool, chill…… 每次他讲一个个人狭窄视角的故事,罗伯特再将镜头拉远,放在环境和历史等范畴里去看。这种自传写作形式挺有意思,能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看汉诺德。他选罗伯特也选得好,此人著书无数,其中很多关于登山、探险、冒险,很了解这项运动和汉诺德。
故事从他无保护爬月光壁(Moonlight Buttress)开始讲起,正是这次攀爬让他为人所知。汉诺德写了无保护攀岩中很少被人提及的部分——准备,不管是心理建设还是熟练动作。很多人为他孤身绝壁上的冒险所震撼,却不知在此之前他付出多少。他写道:
“(为了爬月光壁)花两天在顶绳上复习动作,直到我将每个动作都熟记于心……有些日子就坐在那里冥想,想象这条巨长线路上的每一个手和脚的动作,视觉化每一种可能性……其实,最难的部分是在爬之前的那些日子,一旦我开始上墙,只是执行罢了。”
不管你是汉诺德的粉丝、对他的故事感兴趣,还是作为攀岩人想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这本书都值得一读。不久前我看到消息说中文版已经翻译好快要出版了,翻译者也是两位攀岩客,要命的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的消息,也搜不出来,抱歉不能提供更详细信息,如果你知道的话请在留言里告诉我。等不及的话也可以去亚马逊美国上买英文书的 Kindle 版,这本书的英文相对简单,容易读,是个读英文书的好开始。
北方的空地 | 杨柳松,2011.4


岩点钱老板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感谢!),看完觉得很好,也推荐给你们。这是一本泛到攀登之外的户外书籍了,写的是杨柳松用 77 天独自穿越羌塘的经历。
我对穿越了解不多,好在他这书也不只写给小圈子看的,在一开始就回顾了羌塘穿越的历史和不同方式,再把自己要做的事放到里面,像我这种不懂穿越的人也能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好开始,说明作者知道怎么跟大众沟通。
越往下看越发现他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其中最突出的是其自省能力。他体会,质疑,思索,得出结论……如此反复。比如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这种纠结人人都经历但未必人人都像他这样去检视。小到去餐馆吃饭还是在家叫外卖,大到关乎生命的决定,天知道一个人的大脑里到底经历过多少次天人交战。恰恰也是这些纠结,让最终的决定具有一点意义,反映出你自己的本质。他最后还是决定去做,并且写下这句话:
“等我老了,我回首,我不希望因内心胆怯而未完成许多本应能做到的事情。”
这句话多美多打动人心。书中这样的段落非常多,我在 Kindle 里划了几百个记号。去读吧,让杨柳松带着你走进荒原。
心事如山 | 罗伯特·麦克法伦,陆文艳 译,2014.12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着迷于高山的?为什么不在家享受安全和舒适,反而跑到“孤独、致命、荒凉、贫瘠以及残忍之地”威胁自己的生命?你是否被高山吸引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知道,事实并非一直如此。在不久前(也就几百年吧),高山还被认为是恐怖的应该远离的地方,那些走进高山的人不被认为是疯子就会被社会抛弃。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这本书回答了这些问题。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剑桥院士和登山者,他将这两个身份完美结合在对自然和文学间关系的研究上,于是便有了这本书,以颇为学术的笔法讲述高山和人类社会(文学是其中主要体现之一)的互动。
不要被“学术”这个词吓到了,这只意味着麦克法伦视角宽广,论据扎实,但丝毫不影响可读性。事实是,这本书让我拿起来就放不下(即便中文版的翻译的确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 乔恩·克拉考尔,张洪楣 译 2013-4


提到攀登及户外类写作,美国人乔恩·克拉考尔是避不开的,他已经有两本书(本书和《回到荒野》)被译成中文。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从诞生起就争议极大,但这仍不能影响它的成功。1996 年珠峰上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山难,克拉考尔刚巧经历了整个过程,之后他以娴熟的写作技巧讲了一个动人心魄地高山故事。但是,山难的另一位幸存者,俄罗斯 / 哈萨克登山家安纳托利·波克里夫( Anatoli Boukreev)认为书中对他的诸多描述与事实不符,为此他也写了本书回应,叫《那攀登》(The Climb)。
也正因如此,有人觉得这本书完全不值一读,应该彻底回避。我在读这本书时并不知道这些争议的存在,除了享受克拉考尔的叙事和书本里的冒险外,确实受到他在书中描述的影响,对事故中的当事人评价起来。我想这对波克里夫来说的确很难容忍,谁也不愿意自己被世人错误地评价。
但就像对待任何阅读一样,合格的读者永远都该抱着批判的态度走进一部作品。我很高兴自己之后得知这些争议,提醒自己不该被书中的判断主导,轻易下结论。现在你们已经知道这点,我觉得完全可以放心去享受这本书。
其实我更喜欢那本《回到荒野》。我也不知它的英文书怎么出现在我的书桌里,也不知为何就把它带到公司年度外游中,越看就越觉得自己不该继续做正在做的事,要顺着内心的热情,而不是压抑它,然后就辞了全职工作。可见这是一本有力量的书。
优山美地 | 约翰·缪尔,周剑 / 朱华 / 林东威 译,2009-8


谁是攀登者的终极精神偶像?谁的作品被攀登大神们奉为圭臬?约翰·缪尔,这个苏格兰牧羊人的儿子,喜欢世间所有动物除了羊;虔诚的基督教徒,却走出人世在自然中寻找上帝。他被称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没有他就没有今天这个“美国最好的主意”。他是今天大名鼎鼎山岳俱乐部(Sierra Club)的创始人,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徒步道、冰川、森林、大学、高山,甚至露营地。如果你去美国的国家公园,会发现约翰·缪尔的痕迹到处都是。
他太喜欢自然和山间了,从美国西岸到阿拉斯加他都用脚(没有路时是船)丈量过,他在众多自然散文中表达了对每一个地方的热爱,但最特殊的无疑是优胜美地。他是今天这个攀岩麦加最早的脏袋,在森林里一住就是好几年。他在优胜美地溪边建了一栋小木屋,特地让水流从屋子的角落流过,这样他能听到水声;他爬到几百米高的红杉(Red Wood)上,只想体会树尖在大风中是种什么感觉。他是其中几座高山的首攀者(至少是有记录的,如果不算此前印第安居民的话),包括大教堂峰(Cathedral Peak)和达纳山(Mount Dana)。
缪尔对山间的爱无人能及,同时又有惊人的植物学、鸟类学和地理学知识,他的书就是最好的向导。在美国,每年都有无数学生读着缪尔的散文,来到优胜美地徒步露营,领略自然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其中有些人也许就成了后来的攀登者。如果你打算去优胜美地朝圣,先读约翰·缪尔吧。
他的不少作品皆已被译作中文,除了《优胜美地》外,还有《我们的国家公园》、《阿拉斯加之旅》、《阿拉斯加的冰川》、《墨西哥湾千里徒步行》、《群峰与山涧》和《夏日走过山间》。
触及巅峰 | 乔·辛普森,李璐 译,2008-5


这本出版于 1988 年的书太著名了,所以才有后来 2003 年的同名电影。它几乎囊括了所有东西,既有详细的攀登细节(谁保护,放了什么,谁把谁放下去……),也有对人性的探讨。有人抱怨其中的攀登细节太多,估计是不爬的人。作为攀登者,这些细节既增强了现实感,也让你蠢蠢欲动。
故事大家可能都熟悉,作者乔·辛普森和搭档西蒙·耶茨相约爬秘鲁安第斯山脉中的大希拉峰(Siula Grande),下山中辛普森摔断了腿,耶茨不得不割断绳索。辛普森掉到冰缝中,却奇迹般地爬出来,最终回到营地获救。
如果你已经看过电影,回过头看书会发现更多细节。如果还没看过,书和电影都值得推荐。
从室内攀岩馆到悬崖峭壁:知乎刘赟卿作品 刘赟卿 2016-7


刘赟卿(三文鱼)在知乎上回答了很多关于攀岩的问题,后来就有了这本书。国内专门写攀岩的书本就不多,一本这样的小书也便显得很稀有。三万字不到,一个小时轻松读完,了解这位女岩者的故事,最后还有攀岩技巧分享哦。只要两块九毛九,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DAVID | Earle Birney, 1942

这首诗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攀登诗歌。讲一个年轻人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中攀登时坠落 15 米,严重受伤,要求他的朋友出于仁慈将他推下悬崖的故事。这个人叫大卫,也是这首诗的名字。作者是 Earle Birney,加拿大诗人。
这是本次推荐中唯一的英文,与其说是一首诗,更像是一个一种故事讲述,读起来难度不高。文字很视觉化,让你身临其境,仿佛在跟着两个年轻人爬。它有很多种解读,其中一种认为,本诗将两个人在攀登中的抉择与人在一生中所面临的其他选择映照,是选择等待救援、下半身在轮椅中渡过还是永远地留在山间?我不想浪漫化自杀和死亡,但大卫的选择却有一种美在其中。
